婴幼儿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防治

擅长临床研究白癜风的专家 https://m-mip.39.net/disease/mipso_5509085.html

婴幼儿VK缺乏出血的防治

年,在一项研究低胆固醇饮食对鸡的影响实验中发现,低胆固醇饮食可以使鸡发生溶血和出血,单纯的补给胆固醇是无效的,必须添加另一种物质。这种物质后来被丹麦生物化学家亨利克·达姆发现并提取。年,化学家爱德华·阿德尔伯特·多伊西首先合成并确定了它的化学式。为此,达姆与多伊西共同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。

这种物质就是维生素K,又叫凝血维生素,属于维生素的一种。维生素K包括K1、K2、K3、K4等几种形式,其中维生素K1、K2为主要的天然存在形式,属于脂溶性维生素;而K3、K4是通过人工合成的,是水溶性的维生素。维生素K1由植物中提取,维生素K2为肠道细菌合成。四种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,能耐酸、耐热,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,但对光敏感,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。

维生素K在肝细胞内微粒体中形成维生素K氢琨,参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蛋白上特定谷氨酸残基的羧化过程,使其成为γ-羧基谷氨酸盐,从而使凝血因子产生凝血活性,其他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蛋白质C,S。当维生素K缺乏时,凝血因子II、VII、IX、X不能羧化,只是无活性蛋白[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(PIVKA-II)],无法参与凝血,机体出血的可能性增加。

新生儿出生时一般都存在维生素K的相对缺乏。维生素K缺乏症(VKD)是指因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因子合成,造成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低并出现自发性出血,具有潜在致命风险。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(VKDB)是维生素K缺乏所导致的出血,是引起新生儿、婴儿出血症的主要原因。据流行病学统计,中国、日本、泰国及越南均属于VKD的高发病率国家。近年,随着早产儿的增加,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

01病因和影响因素

(1)孕妇产前使用某些影响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,如华法林、抗惊厥药物、利福平、异烟肼等。

(2)胎盘对维生素K的透过率较低。基本不经胎盘转运,即使母体血浆中含量正常,脐带血中维生素K的浓度低或检测不到。

(3)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(5~15ug/L)相比于配方奶粉(50~60ug/L)非常低,甚至不能满足6个月以内的婴儿的需要。且母乳喂养儿的肠道中双歧杆菌占主要比例,维生素K合成能力极差,因此,母乳喂养儿的发病率较高。

(4)新生儿肠道内可合成维生素K的菌群缺乏,维生素K合成不足。慢性腹泻、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干扰肠道菌群的建立和繁殖,会加剧维生素K的缺乏。

(5)存在肝炎综合征、胆汁淤积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肝胆疾患时,胆汁分泌减少、肝细胞受损,维生素K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。

(6)感染,Miyasaka等报道巨细胞病毒(CMV)感染可导致胆汁淤滞、胆道阻塞,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。

另外,我国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分布,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很明显,农村的较高的纯母乳喂养率也是导致VKDB高发病率的原因。

02临床表现

VKD可无临床表现,凝血酶原复合物30%时有出血倾向,主要表现为创伤或术后出血不止;凝血酶原复合物20%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。

早发型

发生在出生24h内(包括分娩时),出血轻重程度不一,从轻微的皮肤渗血、大量的胃肠道出血到致命性颅内出血都有可能发生。常见的出血部位为颅脑(包括头皮血肿、颅内或硬膜下出血)、胃肠道、胸腔和腹腔。

经典型

发生在出生1~7d,出血主要涉及胃肠道、鼻、皮肤或包皮环切术等部位,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为胃肠道和脐部,颅内出血较少。近年来由于维生素K预防工作的推行,经典型VKDB已极少发生。

晚发型

发生在出生8d~6个月,纯母乳喂养儿多发。根据是否存在潜在诱发因素,又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晚发型颅内出血。常见的症状包括呕吐(44%),囟门膨出(40%),皮肤、黏膜苍白(40%),食欲降低(32%),癫痫发作(40%)和发生在其他部位的"警告出血",如鼻孔、黏膜或脐(36%)。颅内出血占晚发型VKDB的50%,即使存活也可能会有严重的神经精神障碍等后遗症。

03诊断

VKD的诊断主要根据突然出现的出血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水平的降低,并排除华法林应用史、肝脏疾病及维生素K吸收不良等。结合病史,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:国际标准化比值(INR)≥4倍标准值,PT≥4倍标准值且至少符合以下3项中的1项,可诊断VKDB:(1)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升高,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,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;(2)维生素K治疗后PT恢复正常;(3)PIVKA-II阳性,其中PIVKA-II较敏感,可检测出VKD亚临床状态。PT或APTT与同年龄标准值相比明显异常并符合以上3条额外标准之一者为疑似病例。

4

治疗

VKDB的发病率低,起病突然且轻重程度不一,目前很少有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研究探讨婴儿VKDB的最佳治疗方案,目前主要针对出凝血紊乱的治疗手段有维生素K、新鲜冰冻血浆(FFP)和凝血酶原复合物(PCC)。

维生素K

维生素K治疗是纠正维生素K缺乏最合适的方法,可在4~6h纠正PT和APTT延长。治疗VKDB可选用维生素K1~3mg。我国采用维生素K1静脉注射,10~20mg/d,3~5d。有严重凝血功能异常、常规剂量维生素K替代治疗疗效欠佳或由于维生素K拮抗剂,如华法林造成凝血功能异常的VKDB患儿可给予较高剂量维生素K。

FFP及PCC

出血较重,出现出血性休克表现时,应立即静脉输注FFP,贫血重者可在第2-3天继续输血,同时应给予PCC静脉注射,以迅速止血。基础凝血功能障碍得到纠正后,可选择保守治疗、手术治疗、高压氧治疗等措施预防出血相关后遗症。

预防

关于最佳的预防方案和口服与肌肉注射维生素K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的争论已有很多。在过去的50年里,各国的维生素K预防方案也在不断改进,目前尚无统一的方案。

——给药

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所有新生儿均接受维生素K标准剂量肌肉注射。这作为一则护理标准沿用至今,一直被视为预防性治疗的最佳方法。年,美国儿科学会继续推荐所有新生儿预防性肌肉注射维生素K,目前为美国常规用药方式。我国推荐预防方案不一,有出生时注射维生素K,而后小剂量多次口服预防,也有多次小剂量注射预防以维持维生素K水平以及完全口服预防至出生后3个月。

——其他对象

孕妇

为预防早发型VKDB及早产儿出血,特别是服用抗癫痫药物等抗凝药物的孕妇在分娩前2~4周开始服用维生素K10mg/d,直至分娩,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维生素K1mg;或在妊娠最后3个月内肌肉注射维生素K,10mg/次,共3~5次,临产前1~4h再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维生素K10mg,以预防早发型VKDB。

乳母

目前建议乳母口服维生素K5mg/d,乳汁中维生素K水平可升高至配方奶水平。同时乳母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、水果的摄入,以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水平。

维生素K的主要食物来源

维生素K含量丰富的食物包括豆类、麦麸、绿色蔬菜、动物肝脏、鱼类等。菠菜、羽衣甘蓝、西兰花、卷心窝苣是成人及儿童维生素K的主要食物来源。有专家进行测定后认为蔬菜叶中的维生素K1比茎中的含量高,而且叶子的绿色越深,维生素K1含量也越高。

最后,在这里也提醒下孕妈和哺乳期的妈妈,为了宝宝的健康,一定要合理膳食奥,而且要“适度”。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izmgl.com/wcyf/817024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